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是鄢显俊在其**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平台上摸索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借助“思政课教育实验”平台,通过营造有利于提高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胜任力的学习环境,运用相辅相成且自成体系的“研究生学术训练8D3T法”“研究生助教制度及研究生参与教育实验”“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生学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入研究》从认识和评价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问题入手,在系统阐释马克思地租理论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土地级差收入进行理论审视,并通过对土地级差收入本质属性、生成与发展机制、量的理论测度、分配机制、治理体系的重点分析,试图揭示当前土地资本化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困惑,同时也尝试
《科技与资本的联姻之旅:当代资本主义变迁中的“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研究》对“科学技术泛资本化”这个当代资本主义变迁中的重要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以近代以来爆发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革命为线索,探讨了科技与资本联姻的历史规律及两者结合促进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强国具有重要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著作,它揭示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剥削的秘密,令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资本论》是马克思在吸引各家理论精华和掌握了大量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对产业革命行的微而又宏观的把握,对资本的运动行科学的解析,结构严谨,理论完备,论证充分。即使是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按照《
本书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在1863—1866年期间写的经济学手稿。时间跨度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完成之后,到1866年完成《资本论》第三稿。考虑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篇幅,本卷收入的是:(1)第一册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和前面几章保留下来的若干散页,马克思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德
本卷收入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结尾部分,主要是第XIX笔记本至第XXIII笔记本的内容。1861-1863年手稿是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后写成的又一部手稿,共23个笔记本,马克思亲自编了连贯的页码,共计1472页。手稿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它的写作从1861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颠倒”是一个反复多次出现的词语。在马克思的语境里,“颠倒”是一个哲学概念,“颠倒”特性是资本整个运动过程中衍生的本质属性。本质层面与表象事实逐步多重的“颠倒”性,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过程始终。这种“颠倒”性决不仅仅存在于资
报刊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马克思博士毕业后,所进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莱茵报》当编辑),而且还是他们用来对抗和批判当时那个压迫人、剥削人的时代的重要理论阵地。可以说,围绕着报刊活动所展开的斗争、论辩,几乎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该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以及
西方传统人学追寻“本体”的初衷乃是为了给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本”,结局却使人陷入“无家可归之境”。费尔巴哈开辟了以“我欲故我在”来终结“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传统的新方向,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但他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停留于感性直观的层次上。“感性直观本体论”的出场确实提供了发动一场人学革命的可能性,但费氏人本学
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精神,以及“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