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论》主要收录学会年会参会学者所提交的会议交流论文,也接受会员及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国内外学者的平时投稿,学术论文、译文、评述、书评及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等均可。本期内容包含中国文论研究、西方文论研究、古代文论研究、译文选刊、附录五个栏目。
本书致力于展示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领域多声部的话语实践,多方位有深度地开采、借鉴多流脉多声部的世界文论;倡导中国学者的主体立场与文化自信,胸怀多元化的世界,直面世界文论发育的原生态;倡导由粗放式的追踪转入深耕式的吸纳;着力突破“中西对立”的思维定势,将外国文论细化为五大流脉“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欧陆文论”、“英美文论
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前辈名家译例,探讨分析陆续出现的各种译诗方式及其所体现的不同标准,指出其中的逐步演进是追求准确反映原作内容与形式的结果,从而理清了各译诗方式间的关系,勾勒出其中的发展脉络,是英诗汉译百余年来实践的理论总结。本书虽是学术著作,但完全以实例说明问题,文字平易,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意义。现经过修订,既保有原来
本书通过梳理理论知识和探讨研究案例,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绘本欣赏,开拓绘本创作思路,指导创作启蒙及实践,从画面形式的角度认识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本书从绘本的结构出发,分析主题与画面结构、造型、色彩运用以及画面与文字等之间的关系。从绘本语言的故事性表现、文学语言分析、主题文化以及绘本信息传达等方面挖掘绘本的深刻内涵,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
这是一套为提高学生读者核心素养而编纂的综合性百科全书。本书抢先发售出版于13年前,曾受到广泛赞誉,并获众多奖项。内容编排方面,将13个学科门类知识分解在3000多个词条中,既满足了学生读者“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又将这些“碎片化”内容融入在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中。三个分册涵盖了中学阶段应当掌握的学科知识,应当具备的人文素养和
《社会学视域下绘本翻译研究/译学新论丛书》以绘本翻译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绘本译介史及译介现状展开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视域下绘本翻译研究/译学新论丛书》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对绘本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参与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附录中大量的翻译绘本出版统计数据为《社会学视域下绘本翻译研究
本书通过对上海沦陷时期出版的翻译单行本,报刊刊载翻译作品的爬梳整理,发现上海沦陷时期的日本文学翻译畸形繁荣。畸形繁荣的外部原因是日伪殖民当局的文化殖民和思想渗透,内部原因是国内不少译者不能区分现代性与殖民性,以丰富中国新文学为动力来译介日本文学。
本书分别从“中西文论的方法论反思”、“西方左翼思潮对中国的关注与误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东学西渐”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并从阶段性成果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15篇成果。分别对“对话主义研究方法”、“中国文论主体性”,以及本雅明的“誊写美学”、约翰?哈特利等对中国创意产业的看法、德里克对革命中国的阐释、巴迪欧对毛泽东《矛盾论》的
儿童幻想小说是隶属于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承袭流传在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原始思维与狂野想象,十九世纪,德国的格林兄弟收集出版第一版德国民间故事集,民间的想象开始汇入童话创作的血液。地处欧洲的英国出现了约翰·罗斯金、查尔斯·金斯利、路易斯·卡洛尔、J.R.R.托尔金等一批具有前瞻视野和实验精神的作家,儿童文学开始进入一个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