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面向本科生的比较法学教材,由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的教师撰写。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拥有目前我国*经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比较法学二级学科,招收比较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兼具中国法、外国法知识,精通一门以上外语,能够独立进行国际交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法律人
本书是关于反映普遍理性的私法思想和私法制度结合研究的专论,内容由思想史渐入私法的具体制度,以及对方法论的反思。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私法的历史基础研究,探讨近代人文主义法学和自然法学思潮对欧陆民法形成和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二部分从解释论和比较法视角,选取能够反映私法理性的具体制度,包括诉讼时效、生育权、房地关系、买卖合同风险
本书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职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主编为薄振峰、许亚萍,全书共约465千字,由绪论、三编和二十章组成,包括法的概念、渊源、要素、法的作用和价值、法的运行、法的历史发展及法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内容。本书系统、完整、准确地阐明了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内容详尽,通俗易懂。
一部具有*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如果不考虑任何社会学的因素——也就是不考虑任何权力的分配和组织机制——那么,它是不可能先天地呈现它的*高效力的。任何高级规范,对于违反它的下位阶规范,如果没有实际的纠正机制,而放任自流,以致必须根据下位阶的实际内容,重新解释这个高级规范,那么,与其说是高级规范决定了下位阶的规范,不如反过来说
《后实证主义语境下的法概念研究》以“法律是什么”这一法学理论中的基础问题在后实证主义语境下的表述为出发点,结合尼尔·麦考密克教授在法律制度理论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展示“制度”概念与“制度事实”概念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试图对法律作为制度事实以及制度性规范秩序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以提供对“法律是什么”问题回答的“后
《法理学论丛(第十卷)》是由著名学者张文显教授主编,以承载理论法学领域优秀研究作品为内容的系列学术出版物。全书由“权利研究”“惩罚的法哲学”“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书评”板块组成,涵括近期理论法学研究方面的原创优秀作品,以及对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或法律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的译文,论点新颖,条理清晰。本书适合法理学专业的学者与
本书中的内容,是对我国有关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尤著作权法)、罗马私法和意大利民法等法学理论问题进行的相当深入的思考,其中不乏颇具理论争议的问题。本书的问世,旨在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按照一定体系加以汇集,为对此有了解和研究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研究信息,亦是自己研究活动的阶段性结果。
全书按照历史时序为经,分为先秦法律思想、秦朝至清的法律思想、近代的法律思想三编十章。此外,为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章后有“延伸阅读书目”;为了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又有“延伸阅读举例”,以希望能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术兴趣、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目的。
本书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作者通过研究梁启超关于权利义务论、法治主义、国体、国家结构、司法独立等方面的法学著述与实践,展示了梁启超思想中广阔而幽深的法学世界,描述了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复杂而立体的过程,回顾了在那个中华文明不断寻找方向、校正方向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紧迫的、根本性的问题不断求索的历程。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与暴力、欺骗、骚乱相伴而行。但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为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会给我们相异,甚至相反的解答。而同一种罪行,惩罚的手段、性质及目的,也截然不同。从街头涂鸦到性侵,从连环杀人到公海劫掠及有组织犯罪,《以眼还眼》穿梭于人类历史的隐秘角落,探索对于犯罪的界定及惩戒。立足于不同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