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时尚生活之美,通过陶瓷之型、陶瓷之裳、陶瓷之材美工巧培养审美判断力和生活品鉴力。全书分为三篇,共二十章主要内容。知识篇包含概论、陶瓷之型、陶瓷之裳、陶瓷之材美工巧、设计思维、大设计与小设计、用的维度、饮之器、食之器、用之器、日用陶瓷数控设计法、陶瓷材料与设计、品牌的力量;设计篇包含:数控设
《晚清民国商标设计艺术》一书对晚清民国商标设计艺术进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晚清民国时期的商标设计是时代的缩影,作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商标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探寻背后的时代内涵。全书分为8个章节:1.晚清民国商标的发展背景与概况;2.晚清民国商标设计的艺术特征分类;3.晚清民国商标的设计元素;4.晚清民国商标的设计风格;5.晚
标识是被忽略的设计。标识设计行业发展多年,在设计师和标识制造从业者之间仍缺乏有效链接,而本书的出版,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行业困境。标识从平面视觉到具体应用在空间环境中,一方面需要设计师对工艺、材料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标识制造者的审美意识。本书以二十个不同类型的标识设计项目为切入点,由设计师讲述设计理念和实现难点,由标识制造
本书收录了吴中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流传、代表人、代表作等。包括织绣类包括刺绣、缂丝、吴罗,雕刻类包括玉雕、核雕、砖雕、佛雕、红木雕,综合类包括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澄泥石刻、碑刻、明式家具、苏扇、青铜失蜡、七桅古船、水乡木船、香山裱画、甪直水乡服饰制作、金山石雕、藤编等。涉及的人物皆为国家、省、市三级选拔公布的
本书以黎族传统手工艺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文化特质,用设计学的视角,去审视黎族传统工艺的发生机制、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同时,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阐释传统手工艺对于黎族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意义。试图在黎族远古手工艺的遗存中,窥见人类早期的工艺技术现象与工艺文化风貌。并通过田野调查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的结合,将手工艺置入社会生活与民
《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传统工艺》为“西南百工卷”丛书之一,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张压西副教授所著,全书以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扎实的田野考察、严谨的文献梳理,分析了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传统工艺的历史沿革、材料与工艺、类别与纹样、保护与发展、研究与创新、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等,对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及工艺进行
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纹样的历史渊源,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全面梳理了中国纹样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探讨了中国纹样的文化内涵,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纹样的种类,如云纹、龙纹、凤纹、鱼纹、花鸟纹等。对于每种纹样,书中都对其特点、寓意及在文化背景下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纹样在服饰、家居、工艺品等领域的应用及创新,为
"《四海重光——艺术社会学视域下的德化陶瓷》以德化陶瓷及其生产创作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从广阔的社会语境深入考察研究,以生产、传播、消费这一空间结构,对德化陶瓷产业和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状态进行剖析,阐释产区的物、人、观念、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结互动关系。研究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德化陶瓷产区图
本套出版物中年画的选材从人美社自有资源中挑选,部分年画为王树村老先生旧藏或中央美院旧藏。其中包含朱仙镇年画、杨柳青年画等。月历搭配年画元素,用于新的一年书写记录。吉祥纹样的素材则根据市场需求,重新构图填色,做了二次创作,令人耳目一新。“红蝠齐天”等吉祥纹样贴选取了人美社自有版权的传统纹样集,经过二次创作后,充满新年气氛
本书从历史、民俗和文化的视角,对陇东南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紧密契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战略部署,是国内外学术界首次从陇东南区域层面对地方民间美术的系统研究,对陇东南民间美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