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早期印度音乐及其音乐观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人们了解印度音乐文化的古老根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刘易斯·罗威尔(LewisRowell)从吠陀时代到13世纪,对印度音乐的调式、音阶、模式、节奏、手势、形式模式和体裁进行了重构,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不如说是一部对印度辉煌音乐遗产的主题分析与解读。作者借
本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大学各学科写作课程策划出版的一系列学科写作简明指南中的一本,该丛书作者都是各学科领域的教授或专家。本书作者分别是美国新学院曼尼斯音乐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伊萨卡学院教授。音乐学写作与其他学科的写作有所不同,有其独特的惯例和方法。本书旨在揭示并解析这些惯例和方法,为大学音乐课程中常见的文论写作任
《教师音乐能力训练》教材致力于培养师范生在赏名曲、学名剧、练技能、悟情怀中协同塑造师范生品行、品格与品味,引导师范生实现知识内化与品德提升的和谐统一,基于音乐基础的师范性与艺术性特征,提炼出六大核心能力开展训练,包括音乐种类辨识与鉴赏能力、音效感知与教学语势能力、声音塑造与教学用嗓能力、声势协和与教态协同能力、教育配乐
本书是对以色列流行音乐的首次全面研究,着重于以色列三种主要的流行音乐文化:民谣、摇滚,以及东方民族音乐米兹拉希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研究主题,对音乐作为塑造以色列人的一种特征和力量进行了真正跨学科的、社会文化的解释。本书是一项主要的民族志工作,通过将流行音乐作为更广泛的文化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述和分析了每种音
本书从两个互补的层面入手,一是宏观理论层面,即结合艺术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不同视角,结合运用史料文本和田野考察方法,认识和阐释中国民族音乐话语体系的结构、形态等符号层面和意义象征层面。二是微观实践层面,即结合音乐民族志的另一种视角,通过研究者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考察实践,去观察中国民族音乐中抽象化、模式化的音乐概念,如何通
《大学流行音乐鉴赏》(第二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既是一本流行音乐经典作品导读,也可作为“中西流行音乐史”的简易读本。其内容兼顾中西流行音乐发展历史、各类流行音乐体裁介绍以及经典作品鉴赏。修订版保持第一版的整体框架,以系统的流行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经典作品鉴赏以及流行音乐学习方法的传达,培养学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在爱情、亲情、友情和工作中经历情绪的起伏。本书精选31张古典音乐处方,配以经典画作,通过音乐图像的组合方式,回应现代人常见的情感困扰,帮助读者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当面对爱情中的迷惘时,舒伯特的《小夜曲》与克里姆特的《吻》相互呼应,轻声诉说爱的深情与复杂:在亲情的困顿中,海顿的《告别》
如何借用AI工具进行音乐的创作?特别是歌词的AI生成、曲调的自动匹配,以及后期如何完善,本书一条龙式进行全面讲解。本书分为13大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了解AI在音乐中的应用、解析AI音乐的技术特性、掌握AI音乐的生成工具、通过ChatGPT创作歌词、通过AI生成音乐提示词、使用SunoAI生成歌曲、使用musicFX生成歌
河曲民歌(俗称山曲)是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其内容以表现农耕劳作、爱情婚姻为主体,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曲调高亢悠扬,生动展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质。本研究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将河曲民歌置于晋陕
西方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无数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伟大音乐作品。如何才能真实地体验和感知这些伟大的音乐艺术作品,才是真正欣赏西方音乐艺术之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说,用音乐的方式来解释音乐,就是欣赏音乐最好的方式。本教材基于这一理念,在教授学生基本感知技巧的前提下,围绕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