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国内遗存的元代景教叙利亚文碑铭转写、翻译,使之成为便于学界参考使用的基本资料的结集。原于2008年由我社出版,社会反响良好,并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出版了法文版。本次重新出版,作者又新增了增订版说明、代序、第一章附录《海外中国景教研究简述》、第六章《内蒙古发现的十字莲花铜镜图像考》、第九章《中亚七河地区的景教信
本书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以及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揉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至于书名,乃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亦努力将触角延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整个教宗与教廷的历史。它以丰富的内容、中肯而客观的态度阐述了公元1世纪的彼得直到约翰?保罗二世(1978—2005年在位)时期整个教宗的历史。但它的重点不是阐述单个教宗的事迹,而是分阶段论述不同时期教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教宗们的回应,从而勾划了天主教会如何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历史,这是它不同于其他教宗
\"公元4世纪初期,“教会史之父”攸西比乌斯所撰写的《教会史》标志着基督教史学作为西方史学史上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史学范型,终于得以“完型”。基督教史学,并不表现为对西方传统史学的直接延续,而是展现为一种与传统史学有着极大区别的史学转向。本书力图通过历时性的研究,分别讨论“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前世’”“早期基督教史学的最初探
本书为圣经文学研究系列丛书,13辑之前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圣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对圣经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纯学术研究,本书跳出了宗教性,不涉及信仰,以纯文学的视角来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今文化建设,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广征博取当代文化理论及圣经学术的前沿成果,力求观察视野的深广性
郭实猎(1803-1851),德国人,19世纪上半叶中外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然因清末以来相关之记录粗糙失实,第一手史料则多存于海外档案、特藏文献中,致使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历来迷离难辨,充满矛盾,在中外交流史上发挥的作用亦难展现。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郭实猎文献、圣公会非官方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入手,将这些用英语、
《简读马丁·路德》从展现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虔诚、坚决又矛盾重重的人生轨迹出发,描述了其虔诚与反叛的人生境况,重点揭示出路德思想和路德教义发展的原因、过程,论述了这类宗教思想对于欧洲和北美等国家的深刻影响。
《基督教文化学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成果之一。后现代思想通常被认为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甚至超越,在一个越来越世俗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后现代性中,如何理解后现代思想家本雅明、薇依、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巴塔耶、克洛索夫斯基、布
基督教学术
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的代表作《基督教真相:对十八世纪的回忆兼论十九世纪的危机》于1843年出版。全书分为20节,从不同方面揭示基督教造成的异化和虚假的普遍性。鲍威尔在承认基督教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刻地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给宗教和信徒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斗争与苦难。本书表面上是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