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2024年中国城市博物馆关于文博发展思考与工作实践总结的论文。围绕“城市博物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城市博物馆助力城市文化更新”“新技术应用促进城市博物馆多元发展”等主题,介绍了各地城市博物馆在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城市博物馆人文化成的使命和担当以及在多维合作、创新
本书立足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数字化博物馆的相关概念出发,介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内容,并就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层次化描述、展示系统、常用的三维技术与资源保护技术、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做了具体阐述,然后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为例,介绍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分布式管理系统,最后从具体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通化市博物馆、江西省
本书较为清晰完整地反映了喀什地区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共融的重镇,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明。全书分为馆长寄语、馆藏文物精品、基本陈列、文化遗产、交流互动等几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石器、陶器、铜器、纺织品等。
本书以深化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发展保护技术为目的,首先从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总结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体系内容等,解释了博物馆学新视野下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意义,明确了本书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研究,以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分别论
珍奇室(CabinetsofCuriosity)诞生于16世纪,是西方博物学传统下,收藏家与艺术家陈列和展示其古玩与古董、标本与模型、工艺品与其他人造物的柜子乃至密室。珍奇室的诞生,在西方被艺术史学者视为现代博物馆的原始雏形。《想象的博物馆》从博物学传统与艺术史维度,梳理从16世纪巴洛克艺术巅峰至19世纪立体主义与超现
本书内容包括:博物馆与博物馆藏品开发、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新进展、文物保护概论、文物病害学、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理念、金属类文物保护技术、纸质文物保护技术、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油画、骨角牙器、琥珀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文物管理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书籍递传史上,中国与西方有着两种不同的印证方式,西方以藏书票来表达对书籍的归属权,在中国则是藏书印。曾在某处——藏书印与藏书票特展,是2022年“第二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的组成部分,是“藏书文化特展”的主题展览,该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嘉德文库共同主办。展览同名画册中,收录包含宋代孤本及名家所藏的藏书印约100方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
本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影像,一种新的艺术、当艺术品走进生活:数字时代的动画艺术作品、影像之旅、数字交互艺术的收藏:博物馆与在线媒体艺术的多样性、从大尺度中搜索小细节:重新定义艺术史模式、博物馆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数字版权管理。
本书通过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兰斯·格兰德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对策展人在21世纪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日趋丰富的内涵进行了思考。格兰德和他的同事们足迹遍及全球,他们的故事令人回味,勇气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