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两大问题为中心,一是对外关系,二是改革运动,而这两大问题又相互牵连。在对外的情势上,北宋承受着辽、夏强敌的威胁,当外患进逼时,让人警觉到内忧。由于华夏对外一向有修德来远的主张,北宋在取得对外和平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从内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来远的意义从维持和平的消极态度,转化为改革内政的积极要求
三至六世纪士族与史学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史学高度繁荣、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认识士族社会时代特征的锁钥之一。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参与史学建设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学撰述和史学思想诸成就,发掘史学撰述中的士族主体意识,探讨史学针对士族社会功能的发挥,最后对士族与史学互动进行理论总结,认为士
悠久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仅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还创造了琳琅的物质积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些物质创造的集中呈现,日用行藏的诸多物品之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也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本书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书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
本书在梳理传统秘密社会生存模式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秘密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资源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模式和内部聚合机制等显性要素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近代秘密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书探讨了清代人的日常生活,包含了清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五方面: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其演变、人口社会、少数民族生活、社会生活在清代全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本书以隋唐帝国的权力结构演变为主线,通过详细解读杨坚杨广父子的皇位传递、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李隆基消灭韦后及太平公主等历史事件,讲清楚了隋唐时代权力结构的逻辑、血亲的争斗、国策与武力体系的变化等。
本书利用大量徽州文书,深入探讨了以徽州为代表的明代乡村纠纷及秩序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实态,解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宗族结合的展开及徽州特有的佃仆制等问题,复原了当时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秩序形成状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明清史学者的研究力作。
本书作者解析1900-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政权内卷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