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颗种子:钟扬叔叔的故事》讲述了钟扬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最高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克服了极端严寒、高原反应等种种艰难条件,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丰富的基因宝藏;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
本书着眼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国学素养不高的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讨,然后提出了拟解决的办法。书稿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职业性西化与国学水平减弱”,分析了国学课程减弱和母语阅读确实等现象;第二章为“学术西化与方法论追风”,讨论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唯西论现象,提出中西贯通的策略;第三章为“去经典化与学术表达能力下降”,
本书共分问道经史、社会生活、文以齐家、职场管理、学校教育、经典学习、历事炼心等部分,较之前两辑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所探讨的层面也更加深入。作者往往是通过或三言两语,或沉默不语,或一首普通的歌曲,抑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稍微加以回应,即可令提问者茅塞顿开,阴霾尽散,令提问者深得中华文化的奥秘。
《中国经学》第三十三辑,在经学名家春秋学专题礼学与出土文献经学历史等栏目下,汇集了包括沈文倬《〈儀禮〉新疏尚待完善》、沈葹《菿闇公经学思想并治礼方法论初探》、赵生群《〈左传〉疑义续证》、许超杰《重构〈穀梁〉时月日例:许桂林〈穀梁释例〉研究》、贾海生《礼学背景下对伯或父鼎铭文的释读》、邓国军《殷人左祖右社礼俗再发覆》在内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精选乐黛云极具代表性的十二篇散文,包括:季羡林散文中的“三真之境”、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对“存在”的探索、石头在《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等;第二部分收录了汤一介的七篇作品,涵盖对儒家“真善美”问题的解读、“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等特色研究成果。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四辑,共有“先秦思想研究”“汉魏思想研究”“宋代思想研究”“明清思想研究”“近现代思想研究”“访谈”“书评”七个栏目。
本书为明代万历中后期至清代雍正时期前后一百二十年间《诗经》研究史,深入分析了重要学者如郝敬、何楷、冯复京、钱澄之、朱鹤龄、陈启源、顾炎武、姚际恒、毛奇龄、王夫之、孙承泽、冉觐祖、方苞、李光地等的诗经学,立足于文本和学术史视野,全面梳理这一学风转变重要时期《诗经》研究观念、方法的演进趋势,明清学者对诗序、毛传的认知过程及
本书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的“中国化”教育指导理念和制度改革的研究专著,反映了以学校招生考试、教师聘任与管理、学术奖励和资助等方面的制度作为国学教育实施的基石,设计了科学的层次分明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国学研究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成为燕大除课堂之外的另一条培养国学人才的途径。通过研究,作者指出燕京大学国学教育独具
《四库学》系连续性出版物,每年两辑,已经出版十一辑,该书系第十二辑。该辑分为五个栏目:四库体系研究、四库记忆遗产研究、四库目录研究、四库学理研究、四库书目,总共收录了10篇文章。具体内容涉及论杂说笔记在古代目录中的流变及其文类学意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小说家类”研究、《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出版、《原本广韵》引书考论
本书以研究传统经部学问为主,兼及史子集三部,是有所宗主的国学辑刊。专题为:论“天地之心”。专题论文收录吴飞《也谈“天地之心”》、陈壁生《论“天地之心”》。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三礼、春秋学、尚书学以及宋学等。第三部分评潘忠伟《周易正义研究》一书并附经学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