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时分别从国家及省级层面梳理近十年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策略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建设进展,总结成效,以我省生态强省、美丽吉林建设重点任务及面临的问题为导向,研判吉林省“十四五”后半期及“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提出我省生态环境政策改革思路与框架。研究成果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
从非洲加贝斯湾向西延伸约200英里,是一片被称为盐湖盆地的超干旱区域。当阳光被白色的地面反射时,人们会觉得眼前是一个充满水的巨大湖泊,而这正是法国人弗朗索瓦·鲁代雷希望通过撒哈拉海计划创造的景观将地中海的海水引入沙漠来形成人造水域。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撒哈拉沙漠既是环境
本书是布鲁诺·拉图尔的一部讲稿。所谓盖娅假说(Gaiahypothesis),是1960至1970年代,由发明家兼化学家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所提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与环境构成了能自我调节的演化系统。有别于达尔文主义,洛夫洛克认为生命除了适应,也有调整环境的能力。拉图尔利用这个假说的
美国的环境政策复杂多变,是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书试图解释的核心困惑是,面对不同的环境议题,为什么美国政策的动态特征有明显不同?具体而言,环境后果的地理分布如何改变美国的政策倾向?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本书提出了解释美国环境政策动态特征及其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案例比较研究法和过程追踪法对其
本书为2022年中国环境政策绿皮书中的其中之一,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发展报告2022是在2022年大量调研和政策文件出台和实施分析的基础上,对绿色财政、环境资源价格、生态补偿、环境权益交易、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环境市场、环境与贸易、环境资源价值、行业环境经济政策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跟踪评估国家和地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最新进展
本书从阐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路径出发,全面分析了已有相关研究及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并以区域、城市、产业园区、行业等为案例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效果评估。本书认为,应从环境、经济、社会、国际四个维度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国减污降碳具有较大协同增效潜力,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
对于什么是环境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称谓和不同解释。国内学界大体有三种意见:一称“环境史”,二称“生态史”,还有称“生态环境史”。不同称谓有着不同的解释角度。习惯上多称之为“环境史”。对环境史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作为一门学科的环境史兴起于美国,她以生态危机和生态学为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这一点在学界有较多共识。“环境史”
本书从企业互动视角对中国环境政策的微观资源配置效应进行理论和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一个包含企业研发、规模调整、市场进入退出的数理模型,推导环境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其次,基于1998-2010年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动态OP生产率分解方法测算资源配置效应,并以“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计划为政策试验,实证检验环境
中国目前缺乏一个系统和全面的环境政策评估框架,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通过政策评估进行“政策学习”,而这正是本书旨在填补的空白领域。通过回顾国内外政策评估框架相关文献,本书认为悉尼大学教授麦康奈尔(McConnell)提出的政策评估框架具有在中国情境下应用的潜力。麦康奈尔框架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框架,跨越计划、执行和政治三个领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了亚洲的历史。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展示了对水的梦想和恐惧如何塑造了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激发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