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在“漫长的18世纪”的太平洋大探险中,大批博物学家第一次加入从欧洲扬帆的船队。远洋探险,去发现未知的异国动植物,或许还有丰厚的回报,这个美妙的前景激励着他们急切地出发,去收集、编目、研究和记录一个前所未见的自然世界。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把目光投向了勇于奉献偶尔也离经叛道的探险学者群体,首次描述了他们的奇遇和遭
本书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引用了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依据,对科学史上历来论争未决的问题,提出了崭新独特的观点。全书不仅勾勒出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科学史上的重要主题和人物、事件,并对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社
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提问,用靠谱的知识喂养孩子的好奇心!本书是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小亮老师的博物课》的注音版,原书自2021年3月上市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收获了多方好评。为了满足低年龄段读者自主阅读的需求,2022年特别策划推出注音版。本书包含6个分册,涵盖花草树木、自然现象、陆地动物、水生动物、昆虫、鸟类6大自然科普领域
本书为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系列的第二本,本系列凝结了作者20年徒步原始森林的精彩段落。贵州十二背后、重庆城口大巴山、重庆四面山是作者偏爱的考察地,作者分别对它们有3年、10年、20年的持续四季观察和记录。从迷恋蝴蝶开始,李元胜的热爱扩展到了原始森林的各种动植物,这些现场记录的文字,结合精彩的图片,妙趣横生地展现了旷野中最
《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一位博物学家在化学的旅行笔记》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威尔逊来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他不仅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沿途所见植物、作物等,同时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地理地貌、社会文化、民俗历史等风貌。威尔逊以博物学家的视野深入观察和记录他的数次中国之行,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强调中国植物对世界园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博物馆青少年人文讲堂”系列活动的课程内容集结而成,共6篇文章,沿着先秦诸子为中国古代思想铺设的轨道出发,分别从钱币、陶瓷、雕塑、交通工具、书法、印章等主题展开讲述,展现了中国物质文明之美及其博大精深。
本书以中国宋代的花鸟画与动植物图像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史的整体视野,结合经学、史学、文学、制度、园林等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博物学的角度,阐释了宋人对动植物的研究与当时的视觉艺术之间的联系。本书围绕博物学在宋代的风行、博物学的图像表达、本草学药图的风格与图式、宋代院画与画论中的博物学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由此展现宋人将研究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六期)
自然志,又叫博物学,起源于古希腊,但在16世纪,它在欧洲陡然勃兴。对于历史学家而言,这种现象如谜一般。本书以广博的视野,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志出版物、自然志家的通信手稿、园林方案、旅行见闻及图像材料,重构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志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促成自然志兴起的知识传统、文化渊源与社会基础,回顾了四代自然志家的更
博物学源于人对环境的深入观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它最早只服务于人类果腹蔽体的实际需求,不断演进至今,成为对植物、动物及周遭环境的全面、系统性研究。本书作者约翰·G·T安德森是一位生态学家。他通过讲述一群了不起的博物学家的经历和贡献,勾勒出博物学在科学界及大众领域兴起、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从约翰·雷、约翰·缪尔、查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