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文化心理学著作,作者基于欧洲自1900年在科学、医学、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们掀起的一场革命,向我们揭示应如何思考人的内心——我们的意识、潜意识、情感,以及心理和大脑是如何产生与艺术的联系。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之都,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的沙龙中自由交谈,引领心理学、脑科学、文学以及艺术的变革突破。作者带领读者
文化记忆是近年来人文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本书聚焦于德国学者阿斯曼夫妇和阿斯特莉特·埃尔等人的理论著述,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解析当代西方文化记忆理论,提出文化记忆是一个以记忆媒介为主要内驱力,由文学性、物质性、选择性、建构性、和伦理性构成的多维、动态系统。
本书以苏州姑苏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的整体工作情况为背景,研究了从经济发展视角进行文化开发建设的结构体系,并用实际案例总结了苏州文化新经济建设的成果。书稿从整体规划、文化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城市气质转型、文化新经济集合品牌建立等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区域文化新经济建设的开展方式和整体思路。
当欧洲首次接触世界其余地方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欧洲人称其为发现的时代,然而这对于其他地区的人而言,则意味着奴役、传染病、文化屠杀、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在布莱恩·费根新版的《文化冲突》中,这位畅销书作者描述了一系列精彩的案例,讲述文化接触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皮毛商休伦人,南非洲的科伊科伊人,塔希提人,日本人和阿兹台
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承创新及文化建设实践对文化传播管理领域的学术体系建构,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本书旨在强调知识和学术的价值引领,推动当代文化传播与管理实践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整合、融汇互通,植根文化土壤,聚焦文化实践,力求探索文化传承创新新思路,树立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新框架。全书围绕文化传播、文化管理等
符号学是集中处理意义生产、传播、解释、反馈诸环节的学科,意义必须经由符号来表达,符号的用途就是用来表达意义,因此符号学被认为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广义的符号学即意义学。本书从符号、政治与伦理的互动关系来考察早期中国的符号思想的演进,由自然与文化两个维度切入。先民在对天地阴阳与四时变化的考察中逐步把握了其运行规律,并用符
智库对当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外交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往往充当学术界和决策团体,国家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学界对智库的研究非常少,仅有的一些也主要关注美国智库,我们目前对欧洲智库的研究还十分不足。然而,欧洲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地区。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欧洲智库的“中国观”及
当别人评价某一事物时,你能否通过理性思考来提出不同的看法? 当假设某些情绪表情不好或不道德时,你是否会考虑到个体差异化? 当对某个群体动机或成就产生刻板印象时,你如何用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 当不同国家的人对人生意义、努力、成功、幸福的看法迥异时,你能否看清其背后的文化差别? 东西方价值观是否截然相反?如果存有差
本书综合探讨了文化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搭建了文化学的理论架构。书中采用了作者在国外留学期间收集的大量文化学研究资料,旁征博引,融贯中西,从中也可管窥作者对于东西文化、南北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其中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书对在后殖民语境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做了原创性的学理探索,从时间、空间、主体、话语等四个视角切入,眼光独到,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了西方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书中运用大量外文资料,通过四个维度对后殖民理论时间视点(机制论)、空间视点(异化论)、主体视点(杂种论)、话语视点(霸权论)作出深度探讨,多方位地进入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