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海外道教学者“融翻译与研究为一体”这一显著特点,分经验总结和实践操作两大主体进行海外道教典籍英文翻译的方法论研究,既有对海外已有道教典籍英文翻译文本的评述赏析,也有对从事道教典籍翻译实践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书共计六章内容。第一章从宏观层面对道教典籍海外译介方法论展开分析。该部分探讨了道教典籍
本书是文化遗产学方面的学术专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学科团队,围绕社会与遗产双重变迁的主题,以重庆及相邻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照对象,对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技艺、身份、文化空间、生命历程、生产性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案例。
托尼·本尼特从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缺陷出发,在后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对文学概念进行了重构。他聚焦大众文化,推动了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在吸收和借鉴福柯和葛兰西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治理性理论,探讨了文化与权力、文化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他不赞成英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一直将对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国际商务谈判研究为基底,以对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比较为导向,介绍了国际商务谈判以及文化差异的概念,使读者对本书所研究的跨文化商务谈判产生初步的了解;进行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从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论述;详细介绍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谈判礼仪与谈判用语,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
米歇尔·马菲索利(MichelMaffesoli,1944—),是法国当代知名的社会文化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后现代社会及部落主义,对于当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出诸多颇有深度的见解。目前国内学界和读者对马菲索利的了解相对有限。本书是一部马菲索利研究专集,着重评介马菲索利的部落主义以及后现代理论,并以此论述当今虚
和辻哲郎的这本《风土》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序言中著者就表明这本书的目的是想阐明风土性,这一作为人之存在的构造契机。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和时代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发展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内容生动、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放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进行考量,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
本书收录了何道宽在文化与传播领域的研究文章,包括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传播学研究等议题。何道宽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的资深翻译家,也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最早的引介者,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抓住机遇翻译了一些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经典和名著,惠泽读者。在本书中,读者可以
本书从媒介融合视阈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媒介融合影响下的文化传播现象,涉及文化、技术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其中,本书立足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媒介选取、内容制作、传播渠道、接受者及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
中国概况(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