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系统的土壤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识别了我国西南贵州省喀斯特地区重金属、稀土元素和有机碳、有机氮的分布特征,同时识别了有机碳、有机氮同位素以及铁、铜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植物系统有机氮、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碳、氮的耦合关系。率先将铁同位素和铜同位素应用于我国喀斯特土壤物质循环的
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包括了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铁、硼、锰、铜、锌、钼、氯等元素,在土壤中存在的浓度低,担不可缺少。近年来,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的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等现象突出,而过量的铜、锰、锌等元素,往往作为重金属污染来源,同样危害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状况。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与转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本书基于文
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还有数不清的生态环境功能,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
本书积极回应国家双碳战略,将油气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等非市场领域问题纳入经济研究视野,将多学科理论运用到油气资源开发环境规制研究中,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重构建议。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及实践,对比分析了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其次建立了
本书深入研究了乌梁素海湿地土壤与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基质理化特性的关联,通过概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下基质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其相关性;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调查了湿地土壤及沉积物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湿地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优势类群及其与基质条件的关系。本书不仅丰
为展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黑土地保护研究团队在过去十几年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为黑土地保护做出的贡献,特编纂此画册,以飨读者。该画册记录了过去十几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黑土地保护团队与其它科研院所合作,在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研发过程中开展试验布设、数据监测、野外调查、实施效果评价等工作。通过众多硕士研究
本图集以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45.4万件表层土壤样品数据为基础,展示了贵州省耕地土壤硒元素在不同尺度(省级、市级、县级)的含量分布,按照更细化的硒含量等级制作了贵州省耕地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等级图。本图集可为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耕地的科学利用与管护提供基础支撑。
本书详细介绍了黄土丘陵区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调查结果,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天然植被的生长情况、土壤含水量及植被恢复潜力。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研究内容和方法;黄土丘陵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天然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地貌部位、坡向、坡度的关系;各生物气候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对比
《土壤肥料学》主要涵盖土壤学和肥料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十一个项目,土壤篇主要介绍土壤组成认知技能、土壤性状认知技能、土壤养分及管理技能、土壤形成与分类技能、土壤类型划分及认知技能;肥料篇主要介绍测土配方施肥技能,肥料认知与合理选用技能,植物缺素及肥害诊断、救治技能,肥料配方技能,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技能以及
为研究有机肥在重庆紫色土区农田的氮、磷流失特征,本书通过室内模拟人工降雨试验和田间原位自然降雨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空白对照,化肥处理为施肥对照,研究了典型有机肥施用后紫色土农田中氮、磷的流失特征。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分析了在室内模拟人工降雨的条件下紫色土旱地径流和淋溶氮、磷流失、模拟水田环境下上覆水和下渗水氮、磷含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