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概念、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特征,定量分析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定位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研究山丘区坡地果园、坡耕地等土地类型在降雨条件下由径流泥沙挟带的氮、磷污染输出特征,探析氮素、磷素输出在径流、泥沙中的分配占比及其赋存形态
本书以南方坡耕地为主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坡耕地战略意义、南方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现状、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机理、南方坡耕地治理措施现状与问题需求、南方坡耕地防治对策与新技术研发为主线,系统论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等相关成果,旨在为南方坡耕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书部分插图配
本书以土壤-植物系统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中,特别是我国土壤中硒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土壤中硒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微生物、土壤动物对硒的生物转化及其机制,植物对硒的吸收和同化的分子机制,硒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与应用,植物对硒的超积累及其机制,硒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等内容。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结合国内外土壤优先流的研究进展,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东北村永定河平原南部为试验区,开展河岸带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本项目旨在深入探讨永定河平原南部河岸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柳树、荆条和狗尾草)下土壤优先流的染色形态特征、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运用土壤水分穿透法获取的河岸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土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全面、系统地调查了中国北方沙区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潜在功能,构建了沙区土壤微生物数据库,阐述了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加强土壤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深入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预测荒漠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造田、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重要工程措施。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淤地坝拦蓄了数量巨大的泥沙,不同形态的碳埋藏于深层土壤,通气性能变差,矿化分解降低,构成了重要的陆地系统碳汇。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国家碳中和与碳达峰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本书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土壤不同
本书共10章,讲解了南宁市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耕地土壤与农田基础设施,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步骤,耕地土壤属性,耕地地力等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术语定义、总体要求、调查、总体布置、工程设计、监测评价和改进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建设管理。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总体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程序和监测成果的编报。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水土保持区域监测、小流域控制站监测、坡面径流小区监测、生态建设项目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监测。
本书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黑土地概况,黑土地保护利用目标、原则与路径,黑土地保护与提升技术,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区域技术模式和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区域技术模式典型案例。具体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白浆土、水稻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