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考察了各个领域的视觉化革命,他们探索并讨论了多学科范围内的新的关键术语,从数据库经济到超媒体的戏剧,从神经科学的可视化到生物艺术中的图像。他们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思考图像的力量,追求视觉现象的新定义,并且检验了用于图像研究和视觉分析的新工具。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艺术人类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与个案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活历史”·工匠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艺术民族志——兼论艺术民族志与相关学科的互文性渗融关系;创意在人类学与设计学的边缘等。
本书从语言文字本体与图像本体的视角审视个体求知,旨在阐释个体求知和知识教育如何因知识生产技术、知识传递媒介的演进而产生量变与质变,集中探讨了新兴信息技术如何渗入个体求知和知识教育场域,又如何导致个体求知和知识教育被重新界定。同时,本书还对个体求知演进史进行了剖析,从中可以窥见个体求知的来龙去脉。本书基于传统求知与信息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信息设计的N个问题、信息图表的设计过程与方法、信息图表的动态化与交互延展、信息图表设计课题实践等。
本书立足于设计行业和绘画行业,重点解决从业者和新手的配色难问题。本书共十一章。第一章讲解色彩的基础知识;第二章到第八章讲解七大色系的配色方案,共78种颜色,每个色系的颜色都是按照由浅到深的方式排列;第九章讲解意象配色方案,共162种,应用场景有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家居设计等;第十章讲解大自
本书以现象学方法解读现代艺术的风格,探讨表现主义、塞尚、立方主义、杜尚式观念艺术,以及抽象艺术的风格问题。本书研究方法的出新之处,在于化用德勒兹对现代艺术的论述,从细节上描述艺术作品特殊的视觉特征和倾向性,作者称此法为“后分析的现象学”。本书由此切入,发挥了尼采、梅洛-庞蒂以及20世纪其他重要思想家对康德哲学的借鉴,并
本书章节设计独特,首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篇”“方法篇”“创新篇”3个部分,然后以16个工作任务的模式,全面介绍了平面构成的规律、法则和方法等。本书中的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地展开,既循序渐进,又相对独立;案例经典实用,辐射面广;参考样例丰富,兼具典型性和启发性。本书在“方法篇”中为9个工作任务
本书凝结了保罗40多年的教学精华,他从一张纸开始,细致地讲解了基础的折叠概念及80多种通用的折叠技巧。这些技巧广泛适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包装、时装、珠宝设计等领域。在学会这些技巧后,设计师可以突破纸的界限,探索织物、塑料、金属等各种材料的可塑性,激活创意灵感,满足不同领域的设计需求。
本书内容包括3条:平衡法则、聚焦法则、同频法则。该设计法则区别于色彩设计理论和色彩构成的最大优势是具备极强的应用性,对待任何项目、任何作品,都可以让读者有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以及能够提出评判和修正他人设计作品的依据。
本书为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多设计活动都服务于商业。本书作者指出,设计的创造性更应该与人类未来和地球存在密切关联,从而构建了“设计的本体论重构”,并主张“自主设计”。作者旨在引导设计摒弃商业和现代化的目标,采用更多合作、本地化、多元化的方法关注环境、实践和政治问题。与着重于说服读者相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