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曹操,一个连统一大业都没完成的失败皇帝,为何会被后人津津乐道,千年不休呢?
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南阳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周瑜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既爱才如命又嗜杀成性,既胸襟宽广又猜忌多疑,兵法高强、见识卓越又思虑不周、得意忘形。性格如此复杂的人,实在罕有。
《三国演义》在抹黑他的同时也宣传了他,仅仅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足以让人们牢牢记住曹操这个人。然而,演义终归是演义,况且出于拥刘反曹而描画出来的一个脸谱化了的曹操形象,也不再能够迎合读者的期望。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善与恶,人都是复杂的、多变的。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产生的这种差别,吸引着人们去阅读曹操,了解曹操。
曹操生于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其时,东汉王朝已经建立了130年,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外戚、宦官互相倾轧,国家日渐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曾协助外戚梁冀拥立汉桓帝,因功封赏,拥有很大的权势。如此说来,曹操的出身似乎有些不光彩,但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使他拥有了更多接触权力中心的机会。
年少时的曹操,飞鹰走狗,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曹操的叔父看他整天不务正业,经常向曹嵩汇报曹操的劣迹。不料曹操略施小计,成功地让叔父在曹嵩跟前失了信,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曹操的谲诈、狡猾,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
尽管此时还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但桥玄看出了他的潜能,认为天下大乱,只有曹操能救民于水火,还把自己的妻小托付给他;又推荐曹操去寻求许劭的评价,以提高他在社会上的声望,于是就有了许劭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0岁的时候,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北区的治安。
曹操上任之后,非常高调,积极作为,棒杀了大宦官蹇硕的叔父,由此一鸣惊人。被任命为议郎后,他又积极进谏。黄巾乱起时,他主动请缨,协助皇甫嵩镇压叛乱,因功被封任济南相。 后又以雷霆手段铲除宦官、革除淫祀,民心大悦,但他也因为侵犯了权贵的利益,被调任为东郡太守。心灰意冷之下,曹操辞官返乡,打算暂时隐居,等待天下清平,再出来做官。这个时候,曹操已经31岁了。
东汉王朝虽然衰朽腐烂,但曹操此时仍然只是想做一个治世的能臣。然而,身处末世,个人没有安享太平的权利,要么被洪流裹挟,淹没其中;要么激流勇进,再寻生机。
曹操隐居20年的计划没有实现,很快又回到了风暴中心。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曹操34岁,被任命为典军校尉,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次年,大将军何进想借助妹妹何太后里应外合,尽诛宦官,但遭到何太后的阻拦。何进没了主意,袁绍劝他征召外兵来解决这个问题,曹操认为这样不妥,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何进召董卓进京,可他还没等到时机动手,却被宦官抢了先。
何进死了,董卓领兵进京,废帝重立,为非作歹,搞得京城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董卓拜曹操为骁骑校尉,意图拉拢曹操,但曹操不想为虎作伥,于是更名改姓,逃离洛阳。
同年十二月,曹操来到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留镇),散尽家财,聚合义兵,讨伐董卓。一个月后,关东诸侯也纷纷起兵,但是这些人惧怕董卓兵强,不敢轻举妄动,一味地迁延时日。曹操积极谋划讨卓之计,慷慨陈词,劝说众人协力并进。但关东诸侯无动于衷,他们貌合神离,各自心怀鬼胎,都不想消耗自己的兵力。曹操只得孤军出走,准备独自讨伐董卓。
一开始,曹操并不打算直接与董卓的军队正面相抗,计划寻找险地,伺机而动,但不巧在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市西南)与董卓部将徐荣狭路相逢。双方实力悬殊,曹操大败,但是因为他所率之军勇猛力战,倒给了徐荣不小的震慑。徐荣担心曹操之后有重兵埋伏,不敢轻易向盟军的驻地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发动攻势,选择了撤兵。
曹操兵败之后并不气馁,他回到家乡,重整旗鼓,动员曹氏、夏侯氏的人参军作战。把部队安置好之后,他专门去了酸枣。当时的诸侯却是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作为盟主的袁绍,这时候想的竟是重新拥立一个皇帝,拉曹操入伙。曹操认为这个计划非常荒谬,扔下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便甩袖离去。
不久,诸侯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讨董联盟随之瓦解。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及次年,曹操率领军队平定并收编了攻打魏郡、东郡的黑山军,接着又平定了在兖州(今属山东济宁市)作乱的黄巾军;在陈宫、鲍信的帮助下,他入主兖州,收编青州兵。
实力大大增强后,曹操加入了军阀大战,先击破袁术,进而东征陶谦。曹操在徐州以为父报仇为名,大肆屠城,这一暴行引起了巨大恐慌,其部下人人自危,原先迎立曹操为兖州牧的陈宫,策反了曹操的旧友张邈,拥戴吕布袭取了兖州。
曹操失掉兖州后,头脑瞬间清醒,他重整军队,攻讨吕布。
虽然战事艰难,但他最终还是兵出奇策,打败了吕布。
在曹操平定各处起义军、参与军阀混战的同时,董卓被吕布杀死,其部将李傕、郭汜等又开始兴风作浪,长安一片混乱。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的协助下东归,但洛阳的宫室已被董卓烧掉,汉献帝过得十分凄惨。
于是,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市东)。
曹操的这一决策,使他在混战之中居于有利位置,许多效忠于汉室、有才德的人逐渐聚集到曹操周边,为他所用。而后,曹操开始在许都屯田,以强兵足食。
接下来,曹操开始南征张绣、东讨袁术、再讨吕布,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曹操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非凡的军事才能。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因为太过顺利而得意忘形,结果张绣投降后又反叛,曹操被张绣出其不意地打败,痛失长子曹昂,折了大将典韦。经过一番曲折,曹操终于平定了张绣,并且接受其投降。曹操的气度、胸襟绝非寻常。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这场战役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着实让曹操苦恼了很久,但他还是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拥有的政治优势和人格魅力,以及对老友的了解,打败了不能采纳善言、屡屡失策的袁绍。
而后,曹操又依次平定了青、冀、幽、并四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成功阻止了袁氏残余势力的东山再起。扫除北方之患后,曹操挥师南下,进讨荆州。迫于他的声威,荆州不战而降,然而曹操再次变得狂妄起来,忽视了孙、刘联盟的可能,没有抓住时机讨伐刘备,又在对战之时掉以轻心,对黄盖的诈降之计毫无察觉。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而归,而原本找不到立足之地的刘备则在这次战争中实现了大回血。
至此,天下三分之势已成。
在曹操最为得意的时候,他的强敌应运而生。
遭遇挫折之后的曹操,头脑再次冷静下来,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举兵西征韩遂、马超。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有让孙权在东部战线占到便宜,提前制定锦囊妙计,挫败了东吴意图北上的锐气。而他离间韩、马的妙计,可谓精彩绝伦。
平定关中之后,曹操再次将兵锋指向孙权。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峙于濡须(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因欣赏孙权之胆略,曹操忍不住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下无功,曹操转而举兵西进,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占据汉中。他没有采纳司马懿等人趁热打铁的建议,放弃征讨近在眼前的益州,给了刘备喘息的机会。刘备在解决了与孙权的纷争之后,立即进兵汉中。曹军难与相抗,曹操无奈之下传令鸡肋撤军,放弃汉中。
此后,曹操加速扩充自己的实力。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他晋爵魏王,享用天子的礼仪。 有人劝他即天子位,曹操笑言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矣,要效仿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一,自己不僭越称帝,而让后继者完成统一大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荆州搅起了风波,向曹军发起进攻,凭借天时,水淹七军,围困曹仁,周边叛曹的势力纷纷归附关羽,襄樊的情势十分危急。曹操这次吸取教训,联合孙权打败了关羽。经此一役,三国的疆域基本确定。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终年66岁。临死前,他下了一道遗令,但交代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
这里只简略描述曹操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历史是无比丰富和详细的,读者只有通过进一步阅读,去了解更多的实情,去体悟其间隐藏的奥秘。
曹操的性情和才略,以及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相交融,如同一幅徐徐铺展开的历史长卷,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窥见人性和历史的复杂与幽微。
本书兼采正史与演义,虚实并存,雅俗共赏。读者可从中了解曹操本人的复杂与真实,翻阅汉末三国激烈动荡、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品味历史的同时对现实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