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科学》精粹(1978-2018)·国外马克思主义卷
定 价:178 元
- 作者:陈永森,张静,张树华,赖海榕 编
- 出版时间:2020/2/1
- ISBN:9787520360647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C11-53
- 页码:49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国外社会科学>精粹(1978-2018)·国外马克思主义卷》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主编的《国外社会科学》创刊40周年论文精选,收录1978年以来《国外社会科学》刊发过的优秀、有代表性的论文,凸显《国外社会科学》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潮、新学科、新流派的特点以及“总览世界思想风云,关注境外学科发展动态,把握国际理论创新脉搏,评析全球学术热点和方向态势”的办刊理念,并以此彰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历程。
《<国外社会科学>精粹(1978-2018)·国外马克思主义卷》收录了《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分化与危机问题的新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剖析;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等文章。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彩虹,70年春播秋种。
欣逢盛世,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揽四海苍穹,共襄盛举。
40年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国外社会科学》顺利创刊了。在科学的春天里,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创办了《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国外社会科学快报》《国外社会科学论文索引》等刊物,加上原有的《国外社会科学动态》,一共形成了5种信息情报系列刊物。这些刊物相互补充,又各具特色,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创刊初期,《国外社会科学》特别关注和介绍了当时国际上一些前沿学科或研究方向,如未来学、科学学、生态学、情报学、社会心理学、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全球化问题、控制论、国外中国学研究等新兴学科和专业,推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创建,填补了一些学术领域的空白,并促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专业领域的拓展。
1978年至2018年,《国外社会科学》杂志走过了40个春秋。40年间,《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共出版330期,发表文章1万余篇,数千万字。作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国外社会科学》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学术导向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有益的学术成果,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和学科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外社会科学》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可以说,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浇灌下,在一代又一代编辑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国外社会科学》这一大家共有的园地里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立足中国,打开世界。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秉持中国立场,拓展国际视野,洞察全球语境,贴近学术界的关心与思考,跟踪国外学术和理论动态,积极吸收或借鉴先进、适用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知己知彼,洋为中用。
打开心灵之窗,世界会进来。打开学术之窗,智慧会进来。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一论述深刻地阐释了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真谛,勾画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我们相信,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孤立主义、种族主义、排外思潮等雾霭终将散去,人类文明多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步伐定将加快。各国文化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人类文明花园定会绽放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在迎接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精选40年来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优秀论文,汲取精华,分类结集。我们希望通过编辑出版这套“《国外社会科学》精粹(1978-2018)”丛书,回望国际学术发展历程,把握国际理论创新脉搏,梳理全球学术热点和态势,推动国内外学术沟通和对话,拓宽海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渠道。这是40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广大作者、译者、读者和编者齐心合力、携手并进的答卷,未来我们愿与学界同仁一起砥砺前行,为将《国外社会科学》杂志构筑为连接国内外学术界的桥梁和窗口而共同努力。
谨为序。
《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
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
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分化与危机问题的新探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剖析
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
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人类本性和社会变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若干新趋向
共产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国外社会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否出现危机?
法、德学者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民主
现代社会中的阶级和政党: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思
文化价值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
——略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西方阶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述评(上)
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西方阶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述评(下)
总体的历史主义与偶然的连接主义
——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述评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
——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当代意义的揭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工具理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探析
论两种“生态文明”之殊异
——岩佐茂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克沃尔对资本反生态本性的思考
西方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
论弗拉季连·布罗夫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
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及其前景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构图
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取决于国际无产阶级有效联合行动
剧烈变动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机遇与挑战
欧美“新帝国主义”剖析与批判
社会统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解释路向
资本主义“红绿”批判的三重维度
——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生态帝国主义与新资源榨取主义
政治霸权的逻辑及其普遍性的困境
——简析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普遍性与本质主义之争
民主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民主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俄罗斯并不过时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概况与主要流派
分析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及其当代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持续崛起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公平正义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探析
后记